學習胡歌的“靠演技不是應援”
11月6日晚,胡歌觀影團發文表示將退還粉絲們為宣傳電影《南方車站的聚會》募集的84.85萬人民幣捐款,因這樣的行為違背了胡歌強調理智追星的初衷。隨后@胡歌回應稱,自己對粉絲應援的態度一向是不認同、不支持的。演技好不好,作品行不行,都由他自己負責和承擔,“贏要光彩,輸不丟人。”
應援,是來自日韓的舶來品吧。因為熱愛某個具體明星,而將關于明星的所有美好想象,無限地代入自己的生活。一些“鮮肉演員”,沒什么拿得出手的作品,但聲稱“有幾千萬、上億粉絲”,“挾流量以令片酬”,導致影視作品制作質量下降,因為“投入都被所謂明星拿走了”。
演員,首先應該是藝術工作者,而不是“帶流量者”。所謂明星,應該是演技精湛、憑作品為人所知,而非“憑臉蛋圈粉”。不管演藝圈如何演變,作品永遠位居C位,而不是藝術創作與制作被所謂的流量明星所綁架。藝術創作自有其規律,流傳下去的只能是作品,而不是“誰的臉蛋有多俊美”。
應援文化,是模糊了藝術創作和演員明星“究竟誰更重要”。把很多不切實際的想象,投射到具體明星身上,對個人來說不成熟是巨嬰心態,對藝術創作來說“甚至多有干擾”。對演員而言,本該很簡單,提高演技,拿作品說話。應援文化,很容易讓“定力不足者”迷失自我——反正我有流量,還在乎什么實力?作品質量不好,反正有那些沒腦子的粉絲,給我兜底。中國近些年影視界的泡沫,就是這樣滋生的。
胡歌對粉絲應援的態度,很值得借鑒。在影視創作中,最核心的是“創作VS觀眾”關系。你可以是某個明星的粉絲,但當你走進電影院,你的第一身份應該是觀眾,而不是“不管演員演得好不好都無條件支持的無腦應援者”。你應該保持中立,成為第三方評判者,演得好就是好,給其掌聲,演得不好,就可以提醒其改進。而這種氛圍文化,才是促使中國影視改進的“外圍機制”。
藝術作品,才是演員的生命,而不是漂亮臉蛋,更不是“誰的應援粉絲有多么巨大”。藝術規律必然意味著“演員對自己的演技負責”,精益求精,永遠鞭策自己,而不是讓所謂粉絲“應援兜底”。希望胡歌這種“靠演技不是應援”不是非主流,而應成為演藝圈的常識。再說了,這兩年鮮肉演員屢屢遭遇票房滑鐵盧,無腦應援正在成為笑話。吃藝術飯,演技好,才能端得好飯碗,鮮肉們早已知曉了吧?
本文為紅網原創文章,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。
本文鏈接:https://hlj.rednet.cn
- 胡歌何時能變成“胡歌們”?2019.11.08
- 硬核萌娃、最帥應援……軍運會有個“網紅粉絲團”2019.10.25
- 《南方車站的聚會》曝人物海報 刁亦男高配卡司升級犯罪片2019.10.23
- 胡歌:明星的社會責任是指向正能量2019.10.21
- 兵哥哥應援的樣子,網友:見過最帥的應援團!2019.10.20
- 艾薇兒公布手機號 湖南小哥電話卻被打爆2019.10.15
- 《瑯琊榜》后劉濤胡歌再合作 演繹一段革命故事2019.10.14
- 《攀登者》北大專場放映 胡歌等亮相2019.10.12
- 胡歌:情感也是支撐登山隊員成功登頂的重要因素之一2019.10.06
- 女排回應兵哥哥硬核應援:非常非常感動!2019.10.02